也許很多人對“刷舌”這一詞語很陌生,實際上,在非洲、南美洲、印度等地出土的文物中就發(fā)現(xiàn)了類似于清潔舌背的工具。據(jù)文獻記載,15世紀時,人們開始清潔舌部,但這僅僅是那些有錢有閑階層的舉動。后來用于遮掩體味的香水大行其道,刷舌漸漸銷聲匿跡,直到近代社會,“刷舌”才重新登上歷史舞臺,受到了口腔科醫(yī)師的重視,也漸漸被廣大群眾所認識。
如果說口腔是個微型生化工廠,那么舌背就是這個工廠的核心車間。舌背表面有各種各樣小的突起,我們稱之為舌乳頭,它們讓我們感知各種味道,享受各類美食。但同時舌背就變得凹凸不平,極易潴留食物殘渣,加上大量脫落的上皮細胞殘屑,成了細菌的“安樂窩”。當舌背表面角化上皮剝落更新延遲,與食物殘渣、唾液、白細胞、細菌等混雜在一起,就形成了舌苔。較厚的舌苔中不僅含有各種垃圾,還隱匿了許多對健康有害的各類細菌、病毒和毒素,這些物質(zhì)可直接引起各類口腔炎癥,也是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口臭這個讓人羞于啟齒的詞語,可能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痛。它不僅是不健康的表現(xiàn),而且嚴重影響了社會交往,造成心里障礙。約90%的口臭來源于口腔,很多人都知道牙周的炎癥可以引起口臭,卻忽略了舌頭在口臭的形成過程中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。其實約有50%的口臭患者都有明顯的過厚過膩的舌苔。許多研究都表明,舌苔的厚度、范圍都與口臭存在著明顯的關系,尤其是沒有明顯口腔疾病的口臭患者,首先懷疑的就應該是覆蓋著數(shù)以百萬計細菌的舌背在散發(fā)著難聞的臭味。如果舌背表面還有縱橫交錯的裂溝或裂紋就更要引起注意了,因為口腔的自我清潔能力有限。
許多研究證實,科學而有效的清潔舌背可以使口腔中的臭味降低36%-50%,甚至有學者認為降低程度可高達75%。
目前清潔舌背的工具主要有兩種類型,一種是帶狀或勺狀的器械,有些頂部還會有鋸齒狀的結構,用來刮舌背;另一種是類似牙刷的刷狀工具,其刷毛結構可以有效清潔舌背。一般認為,刷舌較刮舌更為有效,可能是因為刷毛更容易深入乳頭的間隙清除細菌和殘屑。
清潔舌背的時候,可以對著鏡子操作。將舌頭盡量伸出來,可以看到靠近舌根的部位微微隆起來像小山一樣,這里就是放置工具的合適位置。太靠后容易引起惡心反應,太靠前則不能達到清潔的目的。將潔舌器由后向前施加一定壓力緩慢移動,然后洗凈污垢重復上述步驟即可。刷舌力度不可過大,刷舌的次數(shù)以小于30次為宜,過于頻繁的舌部清潔可導致微出血。一般來說,可以在每天刷完牙后清潔舌背,但如果有些人對牙膏中的薄荷香味敏感,容易引起惡心反應時,可以在刷牙前刷舌。
現(xiàn)在流行這樣一種說法:“刷舌治百病”,這是沒有科學依據(jù)的觀點。我們認為科學而有效的清潔舌背可以治愈相當一部分人的口臭(口臭成因復雜,此法并非人人有效),而且在去除了舌背上過量有害細菌之后,也可以降低口腔內(nèi)其他炎癥感染的幾率。
祖國醫(yī)學認為,舌苔由胃氣所生,從舌苔的顏色可辨病之寒熱;從舌苔的厚薄可辨病之深淺;從舌苔的變化可辨病之轉(zhuǎn)化。當存在某些系統(tǒng)性疾病而導致舌背表面角化上皮延遲剝落形成異常舌苔時,還是應該及時就診,以免貽誤病情。
國外的許多學者都呼吁將“刷舌”作為日常口腔保健方法之一,其產(chǎn)品也形成了一定規(guī)模。我們建議人們有選擇性的使用這一方法,并遵循口腔醫(yī)師的意見。